多校博士招生制改革:想读博,更难了
原创 数据洞见未来 青塔
直博?申博?考博?
当读博变得越来越难,早早拿到读博资格的“直博生”群体,提前退出了这场不见硝烟的博士资格争夺战。
“少读一年,不用经受考博的煎熬,熟悉的导师和校园环境”,对于那些焦躁等待录取通知、一遍遍检查邮箱里是否有导师发来的offer的普通学生来说,未免太过羡慕嫉妒恨。
有网友这样总结:普通招考,你报了名,就有资格参加考试;而“申请考核”制,你可能连“报名资格”都够不到;而当各大高校纷纷扩大直博生名额,则意味着,比赛的开跑指令还没有发出,有些人就提前到达了终点。
▎多部门发文:扩大直博生规模
在当下环境,以学术为奋斗目标,仅仅读一个硕士是不够的,必须要攻读博士。然而,想去名校读博的路径正在进一步收窄。
8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三部门就加快新时代本市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意见,明确表示,将拓宽博士生选拔通道,扩大直博和硕博连读比例,努力提高本科生推免比例。
图|上海:拓宽博士生选拔通道,扩大直博和硕博连读比例。
10月,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14号(教育类496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提到,教育部正在就‘扩大推免直博升学比例’的相关建议积极开展调研,拟进一步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
同时,国内多所高校发文,表示将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
8月6日,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发布的《南京大学2022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预报名通知》中明确提到:“我校2022年将进一步扩大接收推免直博生和硕士生的招生规模,欢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优秀本科生申请”。
随后,复旦大学也官宣:2022年将进一步扩大直接攻博生和学术学位推免硕士生的招生规模。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更是明确表示,优秀本科生攻博夏令营是经济学院选拔攻博生的唯一渠道。
早在去年,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就重点提出:要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领域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
图|三部门发文: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英美等发达国家已有“弱化”硕士层次教育,并将硕士划分为学术型硕士(论文硕士,为直接转博做准备)和应用型硕士(课程硕士)的做法。“直博生”这一舶来品远渡重洋,最终在中国各大高校里落地开花。
种种迹象表明,“直博”正在成为当下研究生招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股热潮。
▎“博士申请考核制”,进一步收窄的博士路
与此同时,博士申请考核制正在以一种摧枯拉朽般的气势席卷国内各大高校。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至少有132所高校已经开始在博士招生方式中,全面或部分实行“申请-考核”制,占比超过93%;其中,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均已开始推行“申请-考核”制。
与此同时,在非“双一流”建设高校中,这项制度也在悄然执行。深圳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均在进行逐步改革,在全部或部分学科实施“申请-考核”制招生。
博士申请考核制之前,博士生入学统一考试是高校面向社会招考选拔博士生的唯一方式,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招生公平,但优秀博士生生源问题缺乏等弊端也逐渐显现。
可以预见,博士“申请-考核”制和硕士推免制度的普及,将在极大程度上改写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招考标准和评价方式。
▎本博衔接的直博生制度
传统的先读硕再读博,将一个连贯的学术过程划分为两个独立阶段,不仅增加了教育成本,延缓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速度,也相对拉长了学生的就学时间。
作为博士和科研人员的“预备役”,学术型硕士较长的学制与不够鲜明的就业导向,始终使其处在略显尴尬的位置,许多高校的开始收窄学硕招生规模。
贯通式培养模式弥补了分段式培养的不足,适应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连贯性需求,保证了科学研究的连续性,保障了科研成果的高质量和高创造性。
直博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学制变短,只需要五年即可跳过硕士学位,直接拿到博士学位。
没有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压力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繁琐,知根知底、相互磨合已久的导师……这些都为“产出丰硕的科研成果”提供了温暖而潮湿的生长土壤。
“直博生”提前抢滩占据读博名额,“申请考核”制拉高了“考博”的标准线,无形中击碎了很多人的“博士梦”。
不管是借鉴国际经验, 还是从改善中国博士生招生效果的角度出发,“扩大直博生比例”和“全面实行博士申请考核制”正在逐步取代高校博士研究生普通招考,已是大势所趋。
很多人读博,可能只是为了增添就业的筹码,也可能只是因为迷茫,想逃避就业。但读博从来不是一时兴起,他需要更长远的准备。
早在成为准大学生之时,一切或许就已经注定了。
原标题:《多校博士招生制改革!想读博,更难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