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博士入学考试普通招考逐渐取消,很多学校转为申请考核制?[博士招考]
申请考核制度有利于学术研究和博士生源把控,但也给希望增加学术研究能力的学生继续进修增添了阻力。就好比,我想制作汉堡包,但我现在制作汉堡包的能力比较弱,想进修,想提升,希望跟着老师学习,但老师招学生的条件是,你先具备一定的或者说较高水平的制作汉堡包的能力,我才肯教你。这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好事情,但对于老师来讲,却是好事情,意味着老师相对之前培养学生更容易了。但是,增加了大学教育和培养人才的不公平性,增添了阶级跨越的难度。但是也增加了科研出成果的可能性和速度。
一、缘起与热议
“博士不用再考试了”,当表达这个意思的政策从很多高校的官宣中发布,确实引发了一波关注和热议。
从去年的统计数字来看,全国364所高校中,已经有267所高校明确表示采取博士的申请—考核制,比例达到了67.8%。
再加上很多高校都明确发声和宣传,确实形成了一种“大势所趋”的意味。
考试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秀发明,创新优势就在于客观性、公正性、独立性,用一套具有共识基础和普说遍认可的知识体系,来考察不同层次的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指定能力。
这种方式传入西方,影响了现代公共行政与政府治理模式。时至今日,现代中国社会,无论是选拔公务员、企事业单位技术与管理人员、高校教师,还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从博士生到中学生乃至小学生,都沿用了考试制度。
因此可以说,这种封闭的、保密的、隔离的考察方式,体现了高度的权威性、强制性,最大限度地屏蔽了人为干预和主观裁量。
博士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学历,主要为国家的教育、科研选拔人才的培养层次,对于考试制度自然是高度重视并加以严格执行,用于确保对于最高学历生源的专业素养、综合水平的权威性判断和公正性遴选。
既然是最高学历的培养,那么选拔机制也要最高级别难度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校取消了博士的普通招考,逐步转为申请考核制,能够引发太多的社会关注甚至争议了。
这就如同高考领域的“自主招生”,其背后的争议永远聚焦于“是否公平公正公开”,相较于全国统考的封闭性、统一性、客观性,这种方式的权威性和合理性在哪里,确实值得思考。
二、取消统考、转为申请的用意何在?
对一种长期稳定执行的固定制度的改变,一定不是任意而为,而是有着负责方相对充足的理由和自洽的解释的。
这一点是可以让公众理解的,所以我们大体上不用动辄就要为这些学校扣上“自说自话”、“自给自足”的帽子,先看看如何解释背后的动因和考量。
(一)基于顺应国际潮流、对接国际标准的合理性
在教育国际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国际标准、国际潮流和创新制度已经高度渗透借鉴,国外很多知名高校,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在博士招考上历来都奉行着“宽进严出”的政策,都趋向于用更为柔性的申请—考核制度,来代替刚性、硬核的考试制度。
而且就以去年的数据统计为例,我国高校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已全部采用申请—考核制。
因此,从高等教育的世界潮流和全球化标准来看,这一制度不仅是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整体选择,也是高校攀升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
(二)基于我国博士生需求量的考量
人才是自人类进入工商业文明以来永恒不变的稀缺资源,而在知识经济、新媒体、高科技的现时代,高层次人才的稀缺性和高竞争力价值则更加明显和重要。
博士作为高层次人才中的代表群体,自然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培养的重点环节。而在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宏观发展从高速度转变为高质量、从规模驱动像创新驱动转变,又适逢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领军效应,国家对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剧增的。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来看,作为最关键的资源,人才相比而言就产生了“结构性供给不足和供给错位”,就是说中高端人才目前供不应求。
这种供应不足很容易影响全社会、全行业整体的知识、技术创新能力,自然也会对“创新强国”产生延缓作用。
因而,从扩大博士培养基数、提高培养力度的角度,从而减少考试制度所可能带来的优秀生源的流失,是博士从考试转向申请—考核制度的一大诱因。
(三)基于应对扩招带来的连锁反应
自1998年国家高等教育实施扩招以来,二十多年确实推进了教育的大众化和人才基数的激增,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个需要冷静思考的效应,那就是单位人才含金量的下滑。
这种效应是叠加、累进并逐步向上“逼迫”的,就是说本科生的扩招,在经历过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压力之后,很大一部分选择继续读研深造,就会倒逼研究生也会扩招。
而伴随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增大,选择继续攻读深造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基本选择,硕士研究生已经十分常见。
通俗一点讲,“萝卜快了不洗泥”,规模化、流水线式的研究生扩招与培养模式,势必造成作为研究生整体水平、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都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样就继续倒逼着对高水平博士生的需求提升。
因此,国家高等教育部门势必要通过政策来调整以往的选拔机制,以达到培养更多高水平博士生的目标。
三、“博士不用考”≠“博士很好读”
之所以能够存在广泛热议和一定程度的争议,就在于这种对传统刚性的、强制性的入学考试方式的取消,能够确保其人才选拔的客观性、公正性与权威性,以及日后博士生培养的含金量。
那么经过了一定的分析后还是能够确定,国家教育部门、各个高校主体,能够对这个“博士不用考”的政策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和更能服众的执行。
(一)“不宽进且严出”的培养模式
刚才提到了国外博士生选拔与培养模式倾向于“宽进严出”,相较之下,中国更高量级的硕士生人口基数决定了,博士生的准入门槛即便是在申请—考核制度环境下,同样也并非是“宽进”,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门槛。
研究生申请,高校院系的导师团队、学术委员会等相关机构进行考核,而考核的内容正是研究生以往的专业成绩、发表论文、科研项目等方面凝结的综合学术能力。
这就能够看出,从考试到考核,并不是给博士生“松绑”,不是更容易过关,而是考察的内容更加的专业,更重视学术共同体的权威认可。
毕竟,一张试卷所展现出来的分数,对于博士生这个层次的培养来讲,已经越来越不那么客观、全面、精准地反映出真正的学术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这也是博士生招生选拔制度改革的初衷和动因所在。
因此,既然“不用考”,而要想做到“不宽进”,那么这个考核机制就要起到更加全覆盖、宽角度、多维度、高标准、严要求的遴选、筛查、评价、确认的作用,需要目标高校的学术共同体,无论是导师团队还是学术委员会,总之作为博士生培养的主体,要真正的发挥权威的学术评价与指导作用,要在考核、审查的过程中以学术道德、职业规范与学术底蕴作为标准统一体,尽可能地排除主观任意裁量与非理性选择效应,让考核结果最大限度地公平、服众。
做到这些,不仅能够确保对博士生“非考试”选拔与培养结果的高水平与权威性,另一方面还能展现出该校院系学术团队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二)“严出必行”的制度保障
正如在前几年国家教育部发布“博士生毕业时间不早于四年”的政策,与这个招考制度的改革是一脉相承、相互配合的,都体现出国家对于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优质化培养,所谓“严出必行”,对于在读博士的课程学习、专业素养、道德心理素质、科研创新能力、科研组织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都有着更高标准和更严格要求。
既然以申请—考核的方式入选,那么就应该在这个标准的路线上继续向高处攀升,包括发表论文的质量与数量、独立组织科研项目的能力、辅导研究生与本科教学能力、学术交流与国际化视野、专利发明与社会活动能力等,都应该有着严格、系统、有针对性和长效性的制度设计与政策规定。
刚性的制度保障,才能真正解除行业与全社会对于“博士不用考”产生的担忧与争议,也能够真正有效地遏制类似高考“自主招生”所埋设的不公正与扭曲教育资源的隐患。
总之,我们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博士生的申请—考核制度,要与时俱进地认识这一制度改革背后所蕴含的时代变迁和国家转型、发展动向。
考试制度几千年,也不是一成不变,也是在不断与要实现的发展目标互动作用,变换的更多的是形式,而不变的就是要让更符合这个时代需求的人才最多最快的浮出水面,为国所用。
以上内容均由博壹一站式在线攻博辅导平台签约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郝老师提供
责任编辑Sugar,如需转载、交流、合作,请邮箱联系byphd2021@163.com
最近高校圈有个话题挺热的,又又又有一所高校取消了博士招生的“普通招考制”……
来源: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院网
目前,国内博士研究生的招收方式主要有四种:直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和统考。
打个不算恰当的比方——
①“硕博连读制”就像是古代的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由高校自己在学校内选拔人才,通过考核,考取博士。
②“申请考核制”则像是古代的九品中正制(各地大小的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知名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分别品第,并加评语):校内组织评审专家,先材料考核,考察你的科研成果,论文专利项目之类的,然后评分之后再进行面试,再打一次分,最后确定录取名单。
③“普通招考制”(考试科目考核)更像是古代的科举制:出一套卷子,谁考的分数高就录取谁。
通过考试的方式升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进步和公平的体现。可是高校招博士,从双一流到普通本科,都在逐渐摒弃“普通招考制”,这是为什么呢?
一、高校为什么要取消“普通招考制”?
很多学者认为:科研需要专项人才,而“普通招考制”无法体现人才独特的科研能力。
2014年,教育部官网发布了这样一篇文章《我国多所高校试点博士“申请—审核”制:把招生权还给导师团队,注重专业兴趣和科研能力考察》。
从官方的口吻我们可以看出:“普通招考制”的试卷即使难度再高,也不能体现科研能力,科研讲的是创新性,而这项能力并不能被一张试卷给量化评判。
毕竟到了博士阶段,要求与硕士就截然不同了,“宽进严出”是普遍情况。
通过考试进入的博士,由于并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符合科研标准,导致“博士延毕”的情况非常普遍,我国博士生延期毕业率一直在40%左右。
如果盲目地追求公平,采取古板的统一试卷考核——考试厉害,能说明他应试能力强;那如果考分太差,能不能反映这个人专业基础学得不好?
也不一定。
“科研到最后大部分都是交叉学科,去考一张卷子能说明什么问题?比方说:我们套间有个搞图像处理的,就是别人拍CT的片子,然后用图像处理,提取一些生理病理特征啥的,又要生物知识又要计算机视觉的知识,你觉得考哪个合适呢?原本招考的博士是按录取专业的性质考的试,机械工程,就考个机械原理啊之类的,或者工程力学啊之类的,到实际的科研中根本用不上。耽误时间学这个,其实很没有必要,体现不了什么。”——老程,某top985高校的理工博士
有些人说,取消统考卡人是降低了读博要求,但事实证明,哪怕好入学,也不等于好毕业。
二、未来高校招博士的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364所高校中,有267所高校明确表示:采取博士的申请—考核制;在全国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超过93%的高校在实行“申请-考核”制,其中超过60所已经全面取消统考。
从“申请-考核”制度的发展时间,也可看出未来高校招博士的趋势。
2007年,北京大学在招收外国留学研究生时采取了申请审核制;2007年,复旦大学在医学博士招生中,加入了“材料审核制度”;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在博士生招生中提供100个名额,试行“申请-审核”制度;2013年3月,《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注重选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建立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机制,发挥专家组审核作用,强化对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的考察。”2019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和直接攻博等选拔机制……”
不管怎么说,从名校带头,到普通高校跟上步伐,未来高校招博士不再倾向“普通招考制”的趋势,应该是板上钉钉了。
三、取消“普通招考制”对硕博的影响?
1、【不利方面】——
考卷是硬性的,人力是可以操作的。一旦不用考试,很容易造成导师“一言堂”。
「教育公平」总是和「教育歧视」一齐出现。
当导师权力变大以后,也就滋生了“学阀”的环境,尤其是某个领域内,大牛之间,小牛之间,人际关系显得更加重要了。“你的导师有没有人脉?”这一区别,也会加大普通人之间不可逾越的发展鸿沟。
2、【有利方面】——
利好“偏科”博士
包括985/211在内的许多高校招收“申请-审核制”的博士时,除了对核心论文有要求外,也会对外语水平有要求,目前来看,这个要求很低……
有的学校就是简单的六级证书,有的学校就是六级证书+英文文献阅读考试,难度都不会太大。
笔者想到有个博士朋友在课题组时发了5篇sci,但六级没过,依旧没影响他做好科研。
3、扩招博士的体现
读硕不能水,读博要趁早。
一个科研能力强的人,可能在广泛的学科领域很难面面俱到,但是某方面专业的基础,还是可以靠着实打实的论文、专利等科研产物来证实。
由于“申请-考核制”下的评审专家们事先都不会公布,人数达到了一二十个,同时也会采取导师回避制,再怎么人为“干涉”,实际操作起来都是有难度的。
“科研就是在基础学科的前提下,探索未知。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利于科研,但是不能决定科研水平,更重要的是创新性。基础学科只是土壤,能不能拔地而起?还要考察现有的成果(有没有打好地基),对未来研究的计划(建筑规划图),这些才是更重要的。”——老程,某top985高校的理工博士
所以,比起担心面试时专家们为难自己,不如先想办法努力提升个人的科研能力。毕竟你做的东西有没有含金量,多大份量,是不是你自己做的,一问便知。
原文链接:
【公众号:高校人才网V】又一高校取消博士“普通招考制”,未来没点背景还不能读博了?想直接与各高校硕博人才,沟通交流了解就业情况等,可私信我,备注:知乎。
进群与各大高校科研大牛交流?【点击此处申请,了解更多内部招聘信息!】本文系高校人才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请私信联系“高校人才网v”小编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