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公斤是西方发明的,却是市斤的整数倍,而西方自己的英镑等,则反而难以折算?

2023-06-04 04:15:32 独家经验
为什么公斤是西方发明的,却是市斤的整数倍,而西方自己的英镑等,则反而难以折算?其实很简单。英磅是英国的质量单位。英国有质量标准,有一个标准金属在那里,这一块金属就是一磅。公斤是法国搞出来的,4摄氏度下一立方米的水就是一千公...

为什么公斤是西方发明的,却是市斤的整数倍,而西方自己的英镑等,则反而难以折算?

为什么公斤是西方发明的,却是市斤的整数倍,而西方自己的英镑等,则反而难以折算?

其实很简单。英磅是英国的质量单位。英国有质量标准,有一个标准金属在那里,这一块金属就是一磅。公斤是法国搞出来的,4摄氏度下一立方米的水就是一千公斤。因为英国的那一块金属的质量,和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既不相等,又不成整数倍,所以难以折算。至于中国的市斤,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既不象英国,有一块金属在那里,又不象法国,有一方水。所以,在公斤传入中国后,我国就定一市斤为半公斤,成为一个标准。

诸位,历史上的西方,有没有集市?据我所知,中东国家有集市,东非有的国家有集市,历史上的西方人就没有集市。既然连集市也没有,哪里来的斤 两 钱?更谈不上秤杆子了!如果谁有一千年前西方秤的图片,请晒一下,以正视听。不要晒印度的秤,印度不是西方。大家还没有忘记曹冲称象的历史典故吧?那是中国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千万不要再被西方粉们忽悠了,

法国人1790年提出的一套度量衡制度,后为世界多国使用,成万国公制。以巴黎子午线四分弧长的千分之一为1米,以1立方分米作为容积1升,以温度为4度的1升水质量为1千克(公斤)。我国民国政府1929年颁布度量衡法,以万国公制为中华民国之标准制,并在在引进公尺、公升、公斤的同时,确定过渡期的辅制单位即市用制,以与公制有最简单比率并与民间习惯相近者为市用制,以1公斤的1/2即500克为1市斤,以1/3公尺为1市尺。所以,不是正好公制是市制的整数倍,而是以公制为准而确定的公制、市制的整数倍关係。历史上的一斤重量或一尺长度,不同时期都有不同变化,同一时期不同地域也会有所不同,在民国改革前,我国市制的1斤约596克,1尺约0.311米,正好1斤接近半公斤,1尺接近1/3公尺,这使得这种简单比例关係更宜于被接受,但原来的秤和尺不能用了,需造新的公制和市制的秤和尺,改革不但需人们观念上的接受,还会付出改革成本。尽管多国使用公制,英国传统的英制计量坚持使用,后来还是使用了公制,但不取消英制,商品标明英制单位时一定同时标公制单位,而原是英国殖民地的美国虽也颁布公制转换方案,但不具强制性,任凭自愿,大多数美国人反对公制,难以形成共识,这与美国人的优越感、社会观念不合和党争有关。

没见过什么资料论证过,但可能是西方社会为了顺利地与中国贸易,设计时参照了中国的度量单位,但又不愿意与中国的完全一致。比如一米刚好三尺,一公斤刚好两市斤(这种巧合发生的概率几乎可以忽略)。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又是商品主要出口国。

斤、两、钱,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重量单位,以前三者的换算关系是十六进制。以前的一斤也并不是刚好半公斤。解放后,我们为了与国际接轨,规定一斤等于500克,而且斤与两、钱之间也变成十进位制。公斤是我们自己对国际单位制中重量单位千克的叫法,国外没有公斤这个叫法。我们用惯了“斤”,称“公斤”是照顾我们自己的习惯。“公斤”一词不规范,在现在的科技文章、课本里都尽量用千克,而不用公斤。英镑是英制重量单位,只在英、美等国家流行,由于历史上英帝国称霸世界,使得英制度量衡影响到世界各地。不少英制单位,像“镑”、“吨”等,英国与美国都不统一。什么英制、美制,各用各的(我们所用的吨,是公吨。英国用“长吨”大于一千公斤,美国用“短吨”小于一千公斤)。他们不愿意与国际单位制接轨,有什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