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比本科生还多,我的学历又贬值了

2023-11-01 17:17:10 函授大学
硕士生比本科生还多,我的学历又贬值了原标题:硕士生比本科生还多,我的学历又贬值了就业冷,考研热。/图虫创意继“高考推迟一个月”的奇迹见证之后,不少等待复试消息的大学生,觉得下一波的时代奇迹该轮到他们,呼吁“取消复试直接录取”的底气也更足了一点。当然,取消复试大概是不可能的,奇迹不是...
硕士生比本科生还多,我的学历又贬值了

  原标题:硕士生比本科生还多,我的学历又贬值了

  
就业冷,考研热。/图虫创意

  继“高考推迟一个月”的奇迹见证之后,不少等待复试消息的大学生,觉得下一波的时代奇迹该轮到他们,呼吁“取消复试直接录取”的底气也更足了一点。

  当然,取消复试大概是不可能的,奇迹不是每天都有。对于在家的准研究生而言,提起精神准备复试,熬一熬就有书读,至少暂时不用为就业发愁了。

  
放弃吧,复试是不会取消的。/微博

  但有些学生读了研究生之后,才发现事情没有想象中这么简单:

  “考上这所大学的研究生之后,发现研究生居然比本科生多。”

  “研究生太多了,还没本科生值钱”。

  比如,早在2012年毕业季,东南大学出现了研究生比本科生多308人的情况;

  南京大学2018届毕业生中,本科生3047人,硕士研究生3892人……在扩招的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数量接近甚至超越本科生,并不算一件稀奇事。

  “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形容,早已开始离研究生越来越远了。

  
有的学校被挤爆,

  也有人招都招不满

  当然,并非所有高校的研究生学位都会被疯狂追捧,研究生过剩的情况,大多出现在那些位处经济发达的知名学府。

  前述的南京大学,还有清北复交等顶尖高校,都算是本研倒挂的老根据地。

  这些老牌名校倾尽全力投资研究生教育,其学术资源可谓是“富得流油”。

  比如,在新中国教育史上率先创办研究生院的中科大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大牛,而其2020届的硕士研究生高达3875,足足比同届的1901名本科毕业生多出了一倍不止。

  
原来硕士研究生才是大学的大多数。/unsplash

  校内单单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就有12家之多,在校任教的还有50余名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工程学院的院士,中科大每年接受数量可观的财政拨款,在学术道路上如履平地。

  动辄上亿的财政拨款和优渥的教育资源向高等学府倾斜,这无不磁石般地吸引着考研学生往高处走。

  对于普通院校而言,招不到足量的研究生,无法完成招生指标才是常态,没有地域优势和教育资源的加持,调剂之后才勉强凑够研究生的数量。

  
普通高校,没有资源,没有学源,苦啊。/unsplash

  比如,部分处在偏远省份的某211大学,综合实力在全国的211院校靠后,所以,鲜有考生会优先考虑它,该校一届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只有100余人,这在一众名校中显得尤为局促。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挤进top大学,那些吃了地域亏的学校,也往往成为考生们的“备胎”。

  相比挤破头进顶尖高校的惨烈竞争,考生们在选择这些高校时,往往有种退而求其次的让步,就算考不上名校,要个985/211的研究生毕业证也挺划算的。

  招不到外来的学生,有时就连校内的本科生在考研时也拒绝留校的机会。

  
考研正是鲤鱼再跃龙门的大好机会,自然挑好的大学上。/unsplash

  有人统计了2015年至2017年北京某高校的推免生数据,在3年间,来自非985/211高校的推免生数量逐年升高,而该校绩点排名前五的学霸选择离开,向更优秀的高等学府出发。

  高校人才流动来自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文件给予了推免生最大程度的择校自由,规定学校不能以任何形式限制学生自主报考的自由。

  高校的人才流动方向反映了教育资源失衡的现状,人往高处走,来自普通院校的学生们扎堆选择教育资源更优的高等学府,造成了本研倒挂的现象。

  而普通院校则面临研究生“空巢”,它们既拿不出教育资源,也招不到人。

  
就业和学术,难以兼得

  曾有学者认为,本研倒挂与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不无关系。

  研究型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将“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在中国高校的谱系中,除了研究型大学之外,还有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等六大分类,而打造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显然是如今中国高校重中之重。

  建国以后,高校的研究生历史起步得晚,常常需要借鉴国外成熟的治学经验,研究型大学便是从美国取回来的经。

  187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草创之处只设立了研究生院,这在当时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在此之前,美国的高等教育过于实用而饱受诟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之后,越来越多的老牌学府开始意识到应当关注学术。

  
学术逐渐成为美国高校的核心精神。/unsplash

  于是,研究型大学如星星之火般在北美洲蔓延开来,一些高校如哈佛、康乃尔、霍普金斯等14所高校在1900年组成了培养博士生的美国大学联合会(AAUP),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学术团体。

  研究型大学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培养了数不胜数的人才,曾有人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历史上有7名美国总统、30位普利策奖获得者以及40余名诺贝尔得主皆来自研究型大学。

  当然,研究型大学始终是大学教育的凤毛麟角,美国研究型大学总比还不到总数的10%,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受益。

  
优质的教育始终无法惠及普罗大众。/unsplash

  而且,研究型大学大部分都是私立学校,学费昂贵,不少学生在本科生期间背负贷款,如果想在继续深造,那就得背负更多的贷款,不少普通家庭的孩子是望而却步。

  美国的研究生资源是块小蛋糕,与之相反的是日本的研究生教育。

  日本的研究生教育过度饱和,与中国现在的状况类似,培养的研究生过多,学历质量下降,不少研究生常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

  200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开始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提出了“研究生通识教育”的概念,言下之意是,一方面抓学术,强化学术课程,另一方面抓就业,培养出将知识运用在工作的人才。

  
学术就业两手抓,有时候两头顾不全。/unsplash

  两手抓的策略过于理想,实行之后的结果还是不太美好,改革实行7年后,2012年还有10.3%的研究生由于种种原因找不到工作。

  在学术和就业上大包大揽好像是东亚教育的通病,中国高校也承担就业重担,同时肩负着培养学术人才的任务。

  美国高校的学术建树帮助了这个国家走向繁荣,有人认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功不可没,于是国内各大高校开始重金创建研究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是外因,学术自由才是内因。/unsplash

  目前为止,经过教育部批准的研究型大学总共有59所,但入围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的只有北京大学1所。

  面对如此悬殊的数据,有业内学者痛批一些大学急功近利冲“研究型”,就算没有达到研究型大学的标准,也加快步伐建硕士点,只为争研究型大学的头衔。

  国内研究型大学泛滥,毕业的研究生数量超出了市场的需求,而学术与就业存在着就业壁垒,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并不吃香。

  
学术的归学术,就业的归就业,

  真的可行吗?

  “考研就是为了以后找工作有竞争力”,研究生成了许多大学生心中的求职定心丸,在专硕尚未被就业市场承认之前,学硕一直承担着保证就业的角色。

  2014年,国家取消“双轨制”,专硕和学硕享受同等待遇,不再被区别对待。

  学年短,没有发表论文的压力,在讲究学历性价比的今日,专硕似乎更受青睐。

  2017年全国专硕的报名人数一度超过学硕,之后几年,专硕与学硕的报名人数逐渐持平,学硕不再一家独大。

  
专硕不再是野鸡学位,似乎比学硕更受欢迎。/unsplash

  设立专硕的初衷是方便在职上班族进修,提供更优一级的职业教育,而学硕以学术为核心,主要的服务人群还是在校本科生。

  在理想的状况下,专硕和学硕各司其职,能够分流就业和学术。

  如今,专硕迎头赶上,与学硕拿同等学历,付出少一倍的努力,不少大学生纷纷被专硕收入麾下。

  还有一些读了学硕的学生高呼后悔,天天泡实验室写论文,毕业之后才发现隔壁拿专硕学位的已经轻轻松松找到工作了。

  学硕学位似乎不该是找到工作的担保,说到底学硕还是要坐学术的冷板凳,更何况,学术和就业市场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壁垒,一些离开象牙塔的学生初入社会时,常怀疑自己是不是所学无用。

  
学生们对学硕投射过多的期望,与国内大学定位不明有关,有专家认为,大学的核心功能是学术,在发展学术的过程中,就业率也不该是衡量一所大学治学水平高低的砝码。

  而如今研究生就业堪忧,其部分原因在于研究生教育没有接受市场的磨合和调节,显得过于单一。

  研究生教育原本只负责学术,但如今承担了过多的角色,面对学生的种种要求是捉襟见肘。同等的职业教育发展堪忧,提供不了与本科相当的教育资源,学生们卯足了劲往本科教育跑。

  
本科才是起跑线。/unsplash

  职业教育无法为本科教育分流,况且,在分数盛行的时代,高考粗暴地筛选了人才,读本科还是专科往往分数说了算,容不得学生思考自己到底适合学术还是职业教育。

  教育资源失衡以及职业教育缺位,两者产生的叠加效应使得学生在选择学业时,不得不直接忽视职业教育,走向更优一级的院校。

  而如果想要在就业市场上获取一份体面的工作,还是本科学历起跳,再加上大学扩招,学历贬值,就业市场对学历的要求随之水涨船高,更得考个研傍身了。

  最后,大学就不得不揽下职业教育的活儿,削弱学术的主导,将学生安安稳稳地带到工作岗位上。

  学术和就业该如何相洽?是现今大学必须做好平衡的一道题。

  原标题:《硕士生比本科生还多,我的学历又贬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