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院校数学教育改革路径[大专院校]

2024-06-22 14:10:14 大专院校
摘要: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所处生态环境间相互作用与规律的科学。当前,大专院校数学教育存在严重的教育生态危机,数学课堂生态失衡问题严峻,为了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大专院校秉持教育生态观,全面深化数学教育改革。结合教育生态学的内涵与特点,剖析了大专院校数学教育的生态困境,...

  摘要: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所处生态环境间相互作用与规律的科学。当前,大专院校数学教育存在严重的教育生态危机,数学课堂生态失衡问题严峻,为了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大专院校秉持教育生态观,全面深化数学教育改革。结合教育生态学的内涵与特点,剖析了大专院校数学教育的生态困境,并从教育生态观视角下探讨了大专院校数学教育改革路径,旨在为大专院校数学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建言献策。

  关键词:教育生态观;大专院校;数学教育;改革

  在国内教育生态体系中,数学教育无疑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K-12教育生态体系,到中学教育生态系统,再到高等教育生态体系,数学教育无疑是延续时间最久、体系最为完善、与其他学科交融最深刻的学科。但纵观各大专院校,数学教育生态危机愈加突出、数学课堂生态失衡问题日趋严峻,教师的单极讲授令课堂沉闷不已,“一刀切”式的要求令生态个性化缺失,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遭致泯灭。为了转变这一现况,必须立足于教育生态观视角下,全面推动大专院校数学教育改革,以完善数学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教育生态学的内涵与特点

  教育实质上是以人为主体涉及众多其他因素的活动,随着生态学在教育领域的渗透融合,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生态学应运而生。1976年,美国学者克莱明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其为教育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型学科,是依循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生态学原理对教育与其所处生态环境间互相作用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1]。教育生态学不仅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开放性等共通性,还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生态主体的个性化、多元化。无论对于教师,抑或学生,其均在自身成长的生态环境中逐步发展,并烙上时间的印迹,形成个性化、多元化的“粒度”。二是生态个体的多角色饰演。较传统生态物种的分类方式不同,教育生态个体主要是师生,其在教育活动中先由知识“生产者”转向“消费者”角色,随后再转向经验积淀及知识运用的“分解者”角色。三是流动路径非单向。在教育生态观下,物质、能量及信息流向并非简单的拉链式单向路径,而是从知识“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的循环路径[2]。

  二、大专院校数学教育生态困境分析

  (一)教学生态链断裂

  高等教育生态体系并非封闭隔绝的,而是贯穿K-12、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但当前大专院校数学教育与高中数学教育生态链明显断裂。一方面,教学目标差异甚远,这导致中学与大学数学教育无法有效衔接;另一方面,高中教学内容庞杂却有欠系统性,而高等数学内容体系十分完善,这导致学生难以很好地适应数学内容的变换;此外,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囿于题海战,学生自学能力不足,一旦步入大学校园,面对高等数学庞大的内容体系很难适应,最终沦为懈怠的借口。

  (二)课堂生态环境失衡

  数学课堂生态环境涉及物理、社会、价值等多重环境,物理环境如教室照明、室内空气、教学设施等,社会环境如班级规模、师生生态位等,价值环境如班风学风、学生兴趣、师生关系等。对于大专院校而言,数学课堂生态环境存在严重失衡的问题,一方面,教学资源紧张、师资力量薄弱与庞大的学生人数相矛盾,另一方面,传统秧田式座位编排无益于师生互动及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无益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3]。

  (三)主体生态位失序

  当前,大专院校数学教育主体生态位严重失序,一方面,传统重知识轻技能、重成绩轻素质的思想依然存在,很多教师仍以成绩评价学生,导致部分学生自卑、厌学心理滋生;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并未精准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一味追逐名次而形成恶性竞争,导致主体生态位出现重叠。

  (四)内容生态流脱节

  当前,大专院校数学课堂仍处于半封闭状态,教学内容仍以概念、公式、定理与计算等理论知识为主,涉及实际应用的内容少之又少,这导致教学内容信息流无法流向实际生活及其他学科,致使教学内容生态流严重脱节。此外,教师讲授内容多以学科知识为主,缺乏其他专业学科、未来岗位所需的数学应用内容,这导致学生虽能顺利通关考试,却不晓变通、不能采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导致“花盆效应”产生[4]。

  三、教育生态观下大专院校数学教育改革路径

  (一)把握全局,疏通教学生态链

  为使大专院校数学教育走出生态困境,必须树立普遍联系的观念与整体价值思想,以教育生态观为核心把握全局、雕琢细节,疏通生态链。一方面,国家要以动态全局观点,透析K-12、中学及大学数学教育之间的递进关系,通过数学教育目标重塑与内容调整,实现三个阶段数学教育的螺旋式上升;另一方面,高中数学教育系统及高等数学教育系统在整个数学教育体系中的生态位要重新加以纠正,恢复当前高中数学删减的基础内容,一改传统将高等数学内容讲得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最终强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促使高中数学教育与高等数学教育系统精准对接,在大专院校数学教育系统内部汇聚成各种交互影响的良性场域,使沉浸其中的师生充分发挥自身最强效能;此外,在高等教育内容方面,各层级院校的生态位也应重整,对于大专院校而言,要正视自身生态位,在师资、政策、资源、生源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切忌模仿重点院校办学模式,要全面综合和权衡社会需求、学生情况、师资力量、资源享有情况,定制适应本校的一体化数学教育方案,注重数学教育的系统化、渐进化、综合化、个性化[5]。

  (二)协调统一,优化课堂生态环境

  在数学教育生态系统中,所有主体与环境间均为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为了提升大专院校数学教育的实效性,教育工作者要优化课堂生态环境。一方面,要优化课堂生态空间环境,特别是课堂个性、群体生态的承受力与耐受度,如班级规模、座位编排方式等,具体而言,数学课堂要尽可能采取小班授课方式,依循环境将秧田型座位转变为环型、马蹄型或组合型座位编排方式,灵活运用空间进行教室布设,构建起耐度适宜的课堂生态空间环境,为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具体而言,既要注重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要打造信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要求教师要主动从“讲台”走向学生之中,与之平等对话,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自由探讨,使之树立敢于质疑、勇于批判的精神,促进其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6]。

  (三)互动共享,重塑主体生态位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师生应是人格平等的两大主体,数学教学过程实则是师生互动、经验共享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引导、促进、管理,使学生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通过互动自主形成数学概念、探索问题、寻求解决之策。对于大专院校数学教育工作者而言,要全面依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生态角色转换重塑主体生态位,构建起和谐的师生生态关系,继而产生强大的教育效能。一方面,要强化师生互动,通过平等的对话实现相互启发、相互合作,以良好的教育情境与精神氛围开放学生的学习心态,凸显其主体性,张扬其个性,解放其创造性,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互,构建起群体互动的良性学习氛围,弥补一个教师难以全面顾及每个学生主体差异性需求等问题,使学生在小组互助启发下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7]。

  (四)整合资源,重构课程内容生态

  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来看,数学课堂可视为一个一半人工、一半自然的花盆,而数学教育要破解“花盆效应”,关键是要打破课堂教学内容的限制,全面面向专业需求及岗位要求等,将专业课程内容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重构课程内容生态,如工程专业、电力技术、机车车辆等专业可将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等课程内容与数学内容有机结合,以专业案例作为问题背景,使数学学习更生动,强化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此外,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外资源,综合融合校内外多元数学教育资源,构建起开放型数学课程体系,如教师可充分利用企业学习资源,引领学生参观实习,汲取所需数学信息;还可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拓展数学学习渠道,借助网易公开课及微课、慕课等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全面了解数学前沿动态[8]。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大专院校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活动设计、组织、开展中,除了要注重数学知识传授以外,还应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教育生态观为大专院校数学教育革新指明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如此背景之下,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构建起生态数学课堂,开发生态教学内容,整合生态教育资源,使数学教育全过程曝露于生态环境之中,以和谐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交互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大专院校数学教育实效性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夕予.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育生态现状分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3):3-5.

  [2]王夕予.大学公共数学教育生态优化路径之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1):50-52.

  [3]李娟.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职数学课堂生态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260-261.

  [4]李素华.数学教育生态危机与初中数学课外阅读[J].学周刊,2016(1):75.

  [5]黄河.生态学视角下数学开放性教学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6]陈瑜,温红蕾.教育生态观下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8):116-117.

  [7]陈瑜.生态学视野下的高职数学教育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1(24):146-147.

  [8]吴海燕.生态观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87-89+94.

  作者:张婉佳 单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