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各区频频牵手高校,释放出什么信号?[深圳校院]

2024-08-09 16:17:44 专业目录
近几年来,深圳各区频频与国内名校签署合作协议,在各区建设研究院校或者实训基地。通讯员供图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龙岗区委宣传部供图20多年前,在面临城市发展亟须的各种技术成果及应用技术发展背景下,深圳积极发展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以深圳虚拟大学园的平台为基础,聚集了一批近60间国内知...

  

  近几年来,深圳各区频频与国内名校签署合作协议,在各区建设研究院校或者实训基地。 通讯员供图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龙岗区委宣传部供图

  

  

  20多年前,在面临城市发展亟须的各种技术成果及应用技术发展背景下,深圳积极发展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以深圳虚拟大学园的平台为基础,聚集了一批近60间国内知名大学的研究院落户深圳,开启高校成果转化的尝试。随后,在已有深圳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两所本土高校的同时,深圳亦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合作,在不同区域建设独立校区或分校,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以及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等。

  再将坐标放到深圳各区,建设高等院校是一件长时间的事情,且部分城区面临着土地空间制约,想要建设高校有时也“有心无力”。如何寻找突破口,能够尽快引进高校资源?

  近几年来,深圳各区频频与国内名校签署合作协议,通过在各区建设研究院校或者实训基地的方式,迅速抓住高等院校的资源,引进人才服务城区。

  深化合作、拓宽版图,高校集聚区注重“走深”

  深圳是一所烙印着科技创新基因的城市,高等教育从南山区起步,不仅如此,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两所本土高校均落户于南山。上世纪90年代后期深圳虚拟大学园崛起,迎来高校联合办学的一个小高潮,成为深圳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深港合作的重要平台。

  2000年8月,以培养全日制研究生为主的研究生院群——深圳大学城创建,目前聚集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高校聚焦效应进一步凸显。

  在既有优势基础上,深谙高校资源重要性的南山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的合作,扩大集群版图。《深圳市南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要培育国际化创新型高等院校集群,更提出探索扩大办学自主权,重点支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急需学科,显著提升基础研究创新能力等,为正在建设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指明了方向。

  除了南山区外,另一个已经拥有大学集群的城区便是龙岗。在今年6月公布的深圳“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于龙岗区的定位,其中一个便是深圳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中心。深圳市区往龙岗方向,从水官高速出来就是深圳国际大学园。目前,已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未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深圳音乐学院等还将在此落地。

  两所国际大学落户后,作为产业大区的龙岗表现出了与他们合作的强烈欲望。今年3月,龙岗区委书记张礼卫到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调研时就表示,在产业发展方面,龙岗区与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合作空间非常广阔,可依托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加大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合作。

  2020年12月29日,龙岗区人民政府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的合作得以进一步深入。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深港合作、制度创新、科技创新、重点产业、人才交流合作、教育、医疗、社会民生等领域开展创新性深度务实合作,包括建立医教研产于一体的国际化医学创新研究中心、打造国际化产学研用创新基地等,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在龙岗实现产业化。

  拓展高校朋友圈,打开国际视野与深耕本土并行

  包括上述两个已有的城区在内,深圳各区也在积极加入到引入高校资源的行动之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两个新城区——光明与坪山。除了两地都有新建高校外,双方更多地与本地高校展开了合作,国际合作则正在逐步开展。

  7月16日,光明区与南方科技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日后,光明区又与深圳大学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再加上之前已有的中山大学·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光明的高校资源愈加丰富,且多以深圳本土大学合作为主。

  签约的背后,是产学研的紧密结合。观察上述学校可以发现,皆以工科为特色学科之一。依托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光明科学城等优势因素,光明区与这些高校在科研方面展开了更紧密的合作。深大已与光明区合作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中山大学·深圳重点发展航空电子、无人机、卫星导航应用、精密制造、微小卫星等学科,与光明科学城定位相契合。

  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坐落于光明科学城,预计今年下半年启用。首批开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药学等5个专业与相应设立的6大学院及6大研究院,与首期落户光明科学城的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精准医学影响大设施等世界级大科学装置“不谋而合”。

  和光明一样,坪山区近来与各高校频频“牵手”,在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城区建设方面也多有合作。目前,已与南方科技大学、汕头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深入合作,深圳师范大学、深圳湾实验室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等重大项目也将布局坪山。

  此外,坐落于坪山的深圳技术大学,与坪山区的合作也尤为紧密。去年11月,坪山区与深圳技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项目,双方将充分发挥坪山区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势以及深圳技术大学人才、技术、学科优势,广泛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打造校地合作典范。

  就在上月,由深圳技术大学和瑞士西北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伯尔尼应用技术大学等八所高校合作创建的中瑞创新中心(深圳)正式启动,这是深圳高校第一次与瑞士应用型高校联合共建创新中心,也标志着坪山高校资源注入了国际因素。

  谈到合作办学的国际化,南山区近年来也备受关注。2019年,剑桥大学和北京大学确定将在深圳合作办学。2020年3月,通过合作签约,北大和剑桥在深圳合作的首个项目落地前海。不仅如此,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等在内的一批特色学院落地南山的脚步也在加快。2020年3月,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落地南山并招生,意味着南山区借力国内外名校,在政用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上更进一步。

  共建研究院齐开花,服务产业属性更明显

  高校的建设不仅需要长时间的等待,最基础的是拥有充足的土地空间。但这对于渴望高校资源的多个高密度建成区来说,由于受到土地资源的制约,有时也是“有心无力”。如何破解这一矛盾?深圳多区采取了与高校共建研究院的模式,且这种合作更加具有针对性,服务于城区特色优势产业。

  自去年起,福田密切加大与顶尖高校及学院的合作力度,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深圳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深圳国际金融科技研究院等相继落地福田,意味着将推动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产学研平台建设,加强生物识别、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和落地,加持金融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值得关注的是,福田还强化深港合作因素,力争打造深港两地教学融合、产研融合、人才互通等合作交流样板。

  不难发现,福田与高校的合作,大多围绕着金融、经济领域展开。作为金融强区,福田区聚集了全市七成的持牌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业态全面。仅2020年,福田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就超四成,金融业税收占全市比重超六成。此外,福田区还是深圳创投机构的主要聚集地,在风投创投领域实力雄厚。截至今年上半年,福田私募股权、创投企业981家,占全市的42%,管理规模8525亿元,占全市的57%。有了研究院的加持,福田在这些领域的发展,不仅有一批高层次人才的融入,更提升了科研含量。

  和福田一样,罗湖的高校合作版图,也聚焦在特色产业上。7月16日,罗湖区与南方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在金融、商贸、商务服务、黄金珠宝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这已经是今年4月以来,罗湖区第三次与高校合作签约。4月14日,罗湖区与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签约,打造金融经济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国际高水平研究平台和国际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一周后,又与桂林理工大学合作,共同推进“桂林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建设。

  频频与高校签约合作,展示了罗湖区在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视与野心。罗湖作为深圳的商贸大区,黄金珠宝产业几乎是城区特有。若要实现高端品牌的“重要驻地”、黄金珠宝“全球高地”的建设目标,亟待黄金珠宝产业进行国际化、高端化转型,产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基于此,罗湖区与南科大的合作中强调,首要将聚焦黄金珠宝产业。借助南科大筹建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契机,探索分期共建“珠宝创意设计学院”。桂林理工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办珠宝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在珠宝专业、机械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和信息技术等学科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如果说与上述两所高校的签约,更多聚焦在特色产业的发展上,罗湖与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的签约,则是发挥深港合作优势,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带的体现。目前,罗湖正在全力推动深港口岸经济带上升为国家级深港合作新平台,进一步提升湾区枢纽的联通功能和辐射带动效应。深港两地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此次签约,将增强罗湖科教实力,实现校地合作共赢。

  同样的还有宝安区。近期公布的《深圳市宝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将积极推动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医药研究院等平台落地。

  为何此次宝安区一口气推动多个研究院所落地?与产业结构转型不无关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宝安区以“三来一补”企业奠定其扎实的工业基础,并成就了辉煌的“宝安制造”,使以农业为主变为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如今,宝安区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产业平分秋色、并驾齐驱的新局面。

  但随着工业纵深发展,企业自主创新不足、产业发展空间有限、高端人才短缺等短板逐渐显现,宝安区若想引领区域经济发展走向新里程,全力打造世界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智创高地,必然要围绕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重大科学问题,积极引进高校、研究院所,建设一批应用基础研究机构,集中力量攻关一批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毫无疑问,在未来,多个研究院所的落地,将为宝安区带来最前沿的学术研究和最为高精尖的技术创新,促使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区,此举也昭示着宝安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建立湾区高技术产业研发重镇的决心。

  其他城区的高校资源引进脚步也在加快。龙华区是深圳的产业大区,区内产业配套完善,拥有富士康等一批知名的制造业企业。但区内产业依然存在核心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规模不够大、集聚度不够高、顶尖研发机构和人才团队偏少、企业整体研发能力不强等问题。

  面临制造业转型的压力,区委书记王卫表示,龙华的发展在于打造“数字龙华”,构建数字经济、数字城区、数字治理“三位一体”发展格局。转型需要大量相关专业的人才,而对于顶尖研发机构和人才团队偏少的龙华区来说,这是一个难题,引进高校资源刻不容缓。

  2020年9月,坐落于龙华的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迎来首批研究生,主要攻读方向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工程、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等。而这些与龙华区重点发展产业相关。

  事实上,龙华区想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需要高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设有比较齐全的工业类别的科研院校作为支持。龙华区还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科教资源强市—西安。今年4月陕西高校与深圳龙华校地融合创新发展大会举行,龙华和西安的高校、企业共签订了10余份合作协议,这为助推龙华未来数字经济、企业数字化转型有着极大帮助。

  聚焦“健康”与“智能”,是近些年盐田区产业提升,产业兴盐的重要方向,盐田区与高校的合作也将重点放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产业方面。2019年3月,盐田区与香港中文大学天石机器人研究所签署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合作共建协议,双方共同推动研究院在盐田落户。11月,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正式落户盐田,一年后,该中心在组织创新资源交流、科技项目落地孵化、搭建政产学研沟通桥梁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另外,盐田区在与高校合作中,更加注重校企合作。与大连海事大学联合推出的校企合作“盐田模式”实践教育基地项目,利用与校产联合的机会主力产业发展,通过吸纳人才与科研成果帮助企业走得更远。

  大鹏新区是深圳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区域,紧邻的大鹏湾、大亚湾,有着良好海洋科研基础,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科研基地,以及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的大鹏新区海洋生物产业园,为大鹏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产业和科技支撑。

  如今,大鹏新区正积极打造海洋科研平台,综合性海洋大学建设加快落地,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加快推进,向“海洋强区”迈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在大鹏新区党工委2021重点工作安排中,大鹏新区重点推进海洋大学前期工作,全力争取国家深海科考中心落户,积极争取海洋科技创新论坛永久落户大鹏。这意味着,深圳海洋大学将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

  声音

  深圳各区之所以加紧对高校资源的“争夺”与“合作”,是因为各区目前都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大家都希望能吸引更多实验室和科研人才。高校在各区的分布的确与其产业结构升级和其产业特点有关。但同时,高等院校是一个公共服务,也跟整个城市的人才结构、发展品质有关。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专家分析

  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高质量”的高校,“借力引智”是非常有效的尝试

  大学是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城市间的竞争愈加激烈,高教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后发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积极筹办新大学,已成为近年来一座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一批包含国际国内名校基因的学校在深圳崛起,各区通过合作办学的形式引入更多名校与人才,会对城市发展起到哪些作用呢?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与城市之间相互成就,“年轻城市”可借由与高校产学研结合弯道超车。

  “事实证明,在特殊的背景下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高质量’的高校,‘借力引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尝试,对于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信未来在国际化、现代化的需求,在解决一系列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多样化的灵活的合作发展高校的方式,仍然能够对整个城市发展高等教育发挥积极的效用。”香港中文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主任、深圳研究院执行院长林煌权博士说道。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看来,深圳各区之所以加紧对高校资源的“争夺”与“合作”,是因为各区目前都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大家都希望能吸引更多实验室和科研人才。高校在各区的分布的确与其产业结构升级和其产业特点有关。但同时,高等院校是一个公共服务,也跟整个城市的人才结构、发展品质有关。”

  所以,各区与各类高校、研究院所合作,能够给深圳带来什么?他认为是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基础研究、城市品质等综合效应的叠加。“最直接的就是合作带来人才且培养人才。以前是孔雀东南飞,人才从外地来。但从长远来看,在当地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更为稳定。其次,近年来国家也强调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而高校恰恰就是做基础研究的地方。企业往往是做应用,而基础研究在高校,那就得建高校,合作办学也是建高校的一种形式。再者,高校本身也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品质,是一座城市文化的象征。越来越多院校的存在,也会丰富深圳的城市人文特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大学与城市之间相互成就,但办学是个长久的过程,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效益。“有的地方政府支持举办大学,包括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办学,都希望大学马上能够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回报。但建设高水平的院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熊丙奇说。

  另一方面,站在企业的角度,曾经为多家深圳科创企业做公关顾问的国际公共关系协会GWA评委陈勇强调,高校科创带给深圳企业营商思维的变革。“高校的科研能力不仅推动着生活科技化、科学化的进程,也为产业界带来新的格局和变化,例如知名企业大疆无人机,借由科技创新的力量开创了全新的领域和行业。同时,高校的科技创新也改变了深圳这一代企业家的营商思维。以制造业为例,过去深圳的加工制造业将注意力放在加工制造投入产出比,通过销售、价格等手段发展。而如今,随着深圳本土高校培养的人才多了,突破了各种科研障碍,产业链业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让企业主有了创新发展的意识,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加快了。”

  统筹:南都记者 张一鎏

  采写:南都记者 谢宇野 蒋津津 张馨怡 陈紫嫣 颜鹏 邱墨山 曾海城 韦雯 刘诗豪 张一鎏

  责任编辑: